金来源配资
作者 | 陈振
来源 | 财经八卦(ID:caijingbagua)
引言:市场是现实的,只靠情怀圈粉,只是昙花一现。
最近,国货之光“白象”在一场商标“擦边”风波中,陷入了争议的漩涡。
实际上,这场争议的背后,是方便面市场的“内卷”。
在这一市场里,稳坐方便面老大宝座30余年的康师傅,其销售已经收缩。
康师傅财报显示,在2024年,公司方便面业务营收284.14亿元,同比下滑1.3% 。
进入2025年,“内卷”更是加剧,康师傅、统一、白象、今麦郎等四大豪强纷纷“不甘示弱”,各家竞争白热化。
2025年第一季度方便面类目有2152款新品上市,同比2024Q1增长174%,环比2024Q4增长75%,成为近五年单季度峰值。
方便面的市场是越来越卷了,卷新品、卷价格、卷份量、卷营销……各大巨头不遑相让。
然而,在群雄争霸的方便面市场里,又有谁还记得华丰三鲜伊面呢?
图源:华丰食品
这个曾经的“泡面一哥”,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,在线下的泡面货架上,华丰三鲜伊面更是快没有容身之处了。
在80、90后的童年里,华丰三鲜伊面,这六个字,别提要多风光有多风光。
尤其广东人对这个包装是再熟悉不过了。
广东人对方便面最初的印象,不是康师傅、不是统一、不是合味道……就是这个华丰三鲜伊面!
在那万年不变的黄色包装上金来源配资,“始创于1986年”这一排字,就知道华丰三鲜伊面有多“老字号”了。
这个年份,比康师傅、统一等品牌在中国大陆集中爆发的1992年,整整早了6年。
也就是说,华丰三鲜伊面在全国爆火的时候,康师傅和统一还在台湾省偏居一隅。
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小螺号刚吹响没几年,熊毅武拿到了广东农垦从日本引入的一套方便面生产线。
时任珠海食品厂服务站站长的熊毅武,便带领员工们开始生产方便面,给工厂取名“华丰”,之后华丰三鲜伊面横空出世。
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调料包采用猪骨、海鲜、鸡肉这“三鲜”来调制,主打的鲜甜清淡口味,一下子抓住了广东人的胃口。
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,华丰还邀请了肥姐沈殿霞做广告,那一句“食华丰,路路通”,硬控了多少讲究好意头的广东人。
放在现在来看,华丰三鲜伊面甚至没有酱包,只有简单的2个调味包。
如此“简陋”的内陷,当时能火爆全国,很大原因在于大家对油炸物都有一种美好向往。
在那个肉和食用油都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,食用油是很奢侈的,炒菜都不舍得放油,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抗拒得了油炸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。
华丰三鲜伊面的推出,正好承接了大家想要追求高热量以及更好吃的食物需求,当时几毛钱一包的亲民价格,大部分人也都吃得起。
很快,华丰三鲜伊面就开始风靡整个广东,之后更是一路向北,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设厂,攻下一片片疆域。
可以说,在那个方便面超稀有的年代,华丰绝对是当时的“最强王者”。
创始人熊毅武也顺理成章地被冠上“中国方便面一哥”、“中国方便面大王”等称号。
一路攻占的华丰,也让全国各地的小伙伴误以为这是家乡当地的特产。
去淘宝上转一圈,甚至还有东北版的华丰三鲜伊面,销量还挺不错。
想不到金来源配资,清淡的华丰三鲜伊面竟然能统一各省人们的味蕾。
当时不愁销量的华丰,对员工的待遇也很大方,据说90年代一个华丰普通工人每个月工资就能达到2000多元,要知道即使是现在21世纪了,2000多元的工资在不少地区也很常见。
名声在外的华丰,也不可避免被“模仿”,什么山东龙丰、河北华龙.....反正就是名字里至少会有“华”或者“丰”。
只可惜,风水轮流转,曾经小时候攒了零花钱都要去买一包的华丰三鲜伊面,如今已经沦为只有在广式鸡煲和碳炉羊肉煲上才能看见的方便面了。
对于广东人来说,最后那锅浓浓的汤底一定是要下个华丰三鲜伊面进去,这个边炉才算打得完整,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华丰真的存在过。
去线下超市逛一圈,也已经很难再见到这抹黄色的身影,甚至对于很多00后来说,华丰三鲜伊面已然是一个陌生品牌了。
想要买到它,估计只能在某宝上了,华丰在线上渠道有一个官方旗舰店,销量第一的就是这款华丰三鲜伊面,均价下来一包才一块多。
而给自己打上了情怀牌的华丰,更是为如今的处境添了不少凄凉感,似乎华丰三鲜伊面只能存在记忆里了。
人生每一步,都是不可逆的选择,对于华丰来说也是如此。
1992年,华丰选择了股份制改革,来自印尼的金光集团注入资本,控股了华丰。
外籍人员进入华丰管理层,由于不熟悉内地市场,更换了经营理念和方式后,华丰没有抓住机遇,被康师傅和统一这两个号后起之秀慢慢蚕食掉了市场份额。
华丰的清淡口感在康师傅、统一的重口味下,毫无招架之力。
这个时候,熊毅武也选择出走华丰,跑到了陕西宝鸡,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新的方便面品牌——“熊毅武”牌方便面。
创始人离开,又有康师傅、统一强敌环绕,内外夹击下,1998年开始,华丰陆续大批裁员,留下的员工工资一年不如一年。
如今的华丰三鲜伊面,在社交平台只留下“小时候吃过”、“童年的回忆”这种缅怀字眼了。
华丰三鲜伊面的失势,一度传出其要停产的消息,虽然最后辟谣了,但是也就那一年销量暴涨了一波,这种昙花一现的热度终究还是无法让华丰重回巅峰。
有人重温童年味道的时候,却发现口味变了,已经不是以前的华丰三鲜伊面了。
应对竞品的来势汹汹,华丰也出过排骨、鸡肉、芙蓉鲜虾等新口味试图挽救。
但还是没有一个能重现当年华丰三鲜伊面的辉煌,虽然后来推出的魔法士干脆面小火了一把,但是也逐渐淹没在同行的竞品里,难以再助华丰称霸江湖。
首富年年轮换,华丰也在这时代的洪流中,从顶峰逐渐走下神坛。
虽然现在华丰工厂还挂着招牌,生产线也在正常运转,但是曾经的那些辉煌,也早随着时间变得黯淡无光了,招牌上的华丰工厂也被岁月抹去了光泽。
这些年,为了贴近消费者,华丰在社交平台上一直打“怀旧营销”,引导用户重温童年味道,试图找回大家与品牌间共同青春记忆的“怀旧杀”。
但是华丰也并没有乘上国货崛起的东风,复刻蜂花、活力28以及白象的成功。
究其原因,在康师傅、统一这些方便面巨头的“培育”下,消费者的口味已经变得更多样化,清汤寡水的清淡口味已经激不起他们的味蕾了。
在社交平台上,就有第一次尝试华丰三鲜伊面的网友形容其“看着没食欲实际也很难吃”。
但是,对于80后来说,即使华丰三鲜伊面确实已经没小时候那么好吃了,但是一直是心里白月光的存在。
只不过,对于老品牌来说,光有情怀也是不够的,想要持续火爆,品牌自身还要有让消费者持续关注的点。
尤其是在品质创新和口味迭代上,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方式和思路,进行模式的创新迭代,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。
这些年,华丰虽然也有推出过其他新口味,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温不火,而且和市面上很多方便面的口味同质化严重。
此外,华丰在营销方式上也是很“老化”,现在的Z时代是一群追求新鲜感的群体,有梗、有趣、更喜欢独具一格。
华丰这种老套的营销方式,早已吸引不了当下年轻人了。
而那些吃华丰方便面长大的80、90后,如今也已经长大成人,再也不会因为一口华丰方便面就能满足。
经典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,那它就真的只能成为回忆。
作为拥有30多年历史的方便面,华丰的处境也警示传统企业要不断迎合新时代,捕捉消费者的需求。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,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,谢谢。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