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幽王以荒淫无度、宠爱冷面美女褒姒而著名。他想要废除太子姬宜臼,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。为了博取褒姒一笑,周幽王常常点燃烽火戏弄诸侯,久而久之龙辉优配,诸侯们对烽火的警示不再信任。最终,姬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曾侯和犬戎军队来袭,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,诸侯们已不再理会。犬戎趁机攻破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,西周因此灭亡。
西周灭亡后,诸侯们拥立了姬宜臼继位,史称“周平王”。看到镐京成为废墟,周平王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,这一决定标志着东周历史的开始。然而,东周的开端并不平静,很快就爆发了两起惊人的事件。首先是“周郑交质”的奇怪事件,周平王与郑庄公互相交换了质子;接着,郑庄公与周桓王爆发了“繻葛之战”,甚至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,险些致命。
姬宜臼本为太子,且是经过诸侯共立而登基的,按理说周平王应当具有相当的权威。那么,为什么郑庄公敢如此大逆不道?为什么东周在短短时间内便陷入了礼崩乐坏、天下大乱的局面呢?其实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将西周灭亡的原因过于表面化,归结为周幽王的荒淫无道、废嫡立庶,然而,背后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。战国竹简的出土,揭开了这一历史的真相。
展开剩余78%纵观中国历史龙辉优配,任何王朝的灭亡往往与国家实力下降、君王控制力减弱密切相关,西周的灭亡也不例外。只是,司马迁因为推崇儒学,更倾向于从君王德行的角度解读历史,而忽视了实际的实力对比。例如,《夏本纪》中说夏桀“不务德”而商汤“修德,诸侯皆归汤”;《殷本纪》也提到周文王“修德行善,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”。因此,司马迁认为西周的灭亡源于周幽王的失德。
然而,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并非周幽王的德行问题,而是西周王朝的整体实力衰退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提到,“当周夷王时,王室微,诸侯或不朝,相伐。”周夷王是周幽王的曾祖,在他在位时,西周统治已经出现危机,部分诸侯不仅不朝拜周天子,甚至违反命令互相征伐。
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《竹书纪年》记载了周懿王时的情况:“懿王七年西戎侵镐,十三年翟人侵岐,十五年,王自宗周迁于槐里。”周懿王是周夷王的父亲,在他统治时期,西戎甚至入侵镐京,迫使周懿王迁都槐里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周夷王时,诸侯们不再朝拜,甚至彼此征伐。
显然,西周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。西周的灭亡不仅仅是由于周幽王的个人品行问题,而是长期积累的国家实力下降所致。而司马迁对“烽火戏诸侯”事件的描述,也存在一定的误差。事实上,烽火制度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,西周时期并没有烽火预警制度。那时,诸侯们分散在各地,相隔几百里龙辉优配,点燃烽火也无法迅速召集各方支援。因此,司马迁根据战国时流传下来的故事编纂了这一事件,难免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。
据《清华简·系年》记载,周幽王曾娶申侯之女为妻,生子姬宜臼,后来又娶了褒国之女褒姒,生子姬伯服。由于周幽王想废掉嫡长子姬宜臼而立庶长子姬伯服,姬宜臼便逃到外公申侯家。或许出于对姬宜臼回朝争夺王位的担心,或因为《竹书纪年》中的记载提到姬宜臼自称“天王”,即以太子身份立平王于申国,并称号高于周天子,周幽王于是决定发动战争攻打申国。
申国虽小,但申侯有一个重要朋友——曾侯,而曾国则是犬戎的附庸。最终,曾国促成了申国与犬戎的联合,申侯率军带领犬戎反攻周幽王,攻破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和姬伯服,西周随之灭亡。
无论是战国竹简,还是其他先秦史料,都没有提到所谓的“烽火戏诸侯”,从逻辑上看,这段历史难以成立。因此,“烽火戏诸侯”无疑是司马迁根据后来的传闻加工出来的。
关于周幽王被杀后,诸侯们拥立姬宜臼继位,成为“周平王”,这一历史过程也显得颇为复杂。尽管周幽王被杀,姬宜臼依然有“弑父弑君”的嫌疑,按理说,诸侯不应支持他继位。然而,史实却显示,姬宜臼获得了诸侯们的支持,成为了新的周天子。事实上,除了周平王外,还有一个名为周携王的周天子,这一历史事实在先秦史料中有明确记载。例如,《左传》提到“携王奸命”,《竹书纪年》详细记录了“二王并立”的情况。
《清华简·系年》进一步披露了这一细节。周幽王被杀后,许多诸侯和大臣们支持周幽王的弟弟余臣,即周携王继位。周携王与周平王共立,形成了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。但最终,周携王被晋文侯所杀,周平王则最终胜出。晋文侯和其他诸侯通过支持周平王,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权力,周平王则通过大规模的权力交换和妥协,稳固了自己的统治。
因此,周平王最终胜出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德行,而是通过贿赂和权力交换获得了诸侯的支持。而周携王则因为坚持反对这一局面,最终被除去。周平王为获得王位,不惜牺牲周王室的利益,使得周王室的威信大幅下滑,最终导致了东周时期“周郑交质”、射杀周桓王等一系列礼崩乐坏的事件。
综上所述,西周的灭亡本质上是王朝国力的衰退,直接的导火索是周幽王的废嫡立庶和父子内乱,最终姬宜臼一方与犬戎联合推翻了周幽王的统治。而司马迁所谓的“烽火戏诸侯”实际上是后人根据传闻加以渲染的龙辉优配,真正的历史事件远比这一故事更为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